市中心最大体育公园来了!“万体馆”“八万人”华丽变身一文读懂这里未来有多赞→在不少上海人印象中,“万体馆”、“八万人”不仅是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的别名,更是上海西南的一大标志。未来,徐家汇体育公园有望建立起一条绿色慢跑系统,形成长约2.5公里的环形跑道,取代原本更适用于机动车通行的水泥道路。明年一季度,公园规划方案就将向社会公示,上半年就将全面开工。
规划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位于徐家汇商圈南侧,东至天钥桥路,南至中山南二路,西至漕溪北路,北至零陵路,绕场一周约2.5公里,占地36万平方米,涵盖上海体育场、上海体育馆、上海游泳馆、耐克篮球公园、阿迪达斯足球公园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。记者了解到,未来徐家汇公园将保留“一场两馆”,几处露天训练场地则将重新规划,融入更多互动式、体验式的体育项目。
12月24日下午,徐家汇体育公园现场,横亘在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之间的东亚展览馆已完成腾地。 舒抒 摄
徐汇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今年6月徐汇在该地区启动拆违后,对非体育用途的建筑设施实行拆除或调整改建。原本散落在场馆周围的小卖部、花店、小吃店等违建已于10月全部拆除,此前横亘在“万体馆”和“八万人”之间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东亚展览馆,也于11月上旬完成清退腾地。
昨天下午,记者在东亚展览馆原址看到,腾出的场地已经用建筑隔板围起,内部正进行土壤翻新。从体育场大扶梯向体育馆望去,两座近在咫尺的场馆终于能够“相视一笑”,久违的豁然开朗。未来,这里和周围正在腾地的空间,将成为向公众开放的足球场、篮球场、排球场,以及乒乓球、羽毛球等各类体育运动场所。
在保留的“一场两馆”中,最年长的上海体育馆和最年轻的上海体育场,因最多可分别容纳1.8万人和8万人,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“万体馆”和“八万人”。
始建于1975年的上海体育馆,在过去十余年中已经转型为国內首家剧院式的室内体育馆,并拥有了一个新名字“上海大舞台”, 但“万体馆”的称呼却沿用至今。
1998年建成的上海体育场,因承办过全运会、特奥会及北京奥运会足球项目等国内外重大赛事,与万体馆和1983年建成的上海游泳馆共同成为上海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。
“万体馆地区地处轨交1、3、4、11四线交汇处,交通便利,周边商业发达,在吸引人流、服务市民等方面刚好拥有天时地利条件。”徐汇区相关领导表示,利用这一优势,通过建设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契机,万体馆地区将开启新一轮城市城市更新,建成有大量绿化植被、方便市民健身休闲、能够承担国际赛事的运功空间,为上海市民贡献一片充满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。
记者了解到,根据开放式公园的建设要求,万体馆地区现有的绿化、路面和步道都将重新设计布局。中心城区可供成片开发、用于体育设施建设的土地逐年减少,使得万体馆地区这匹拥有深厚体育根基的“大衣料子”更为珍贵。
为满足市民对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,徐汇近年来打造了一批公共活动空间:已经贯通3.6公里的徐汇滨江成为新一代“夜跑胜地”,每到周末晚上,熙熙攘攘的“跑友”们让江边变得人声鼎沸;结合城市管理补短板,徐汇今年起陆续在现有的公园、河道、居民区乃至道路拐角,寻找能够开辟绿地、建设体育休闲设施的场地。位于徐汇、闵行两区交界处的桂江路高压线走廊在彻底拆除违建后,于国庆前夕开放了第一期约340余米长的“樱花大道”。未来,这里还将相继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健身步道和篮球场向市民开放。
今年10月,位于徐家汇商圈核心地带的徐家汇公园也迎来落成16年后的首次“大修”,年底前将建成总长超过2公里的步行绿道。此外,淮海路商圈的东湖绿地、襄阳公园也于今年相继落成、重新开放,成为周边居民眼中精致优雅的“晨练公园”。
“政府服务与城市功能一样,都需要根据市民需求的升级不断转型更新,才能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有效。”徐汇区领导表示。2015年,徐汇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为98.7%,在全市各区中位列第2。借体育公园建设的契机,到2020年,全区将确保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。
上海体育馆,坐落在上海的西南隅,面向漕溪北路,两边为零陵路和中山南二路。如今的漕溪北路一带车水马龙、高楼林立。就让我们抽去这些繁华,在空格里铺上杂乱无章的绿地和矮房,唯一留下超过三层的九栋漕溪大楼住宅楼——这个景象就是1975年前漕溪北路的模样。
就在这片荒僻之地,拔地而起了一座圆形的庞然大物——这就是上海体育馆,当时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体育馆,也是第一座剧院式体育馆。
其实上海体育馆的建造提案早在1959年全运会前夕就被提出,只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而停止了建设。1972年10月24日,一份题为《关于建造上海万人体育馆的请示报告》 的文件被摆放在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。周总理边看,边用红铅笔划出关键语句。审阅完毕,他提笔在报告上方的空白处写道:“同意。”1973年春万人体育馆工程重新启动。
早期上海的体育馆,大多属于单项或中小型体育馆B体育·(sports),举办大型的国际赛事没有合适的室内空间和专门设备。
1999年转型为国内首家剧院式室内体育馆,还多了“上海大舞台”的新名字。于是更受各路文艺晚会和演唱会青睐。改建成上海大舞台的时候,很多人都不习惯。不过好在它有个永远不变的昵称:万体馆。
2002年10月12日,梅艳芳演唱会在上海万体馆打响。当她引领着所有人清唱完那曲烂熟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时,留下一句“死在舞台都值得”,台下所有人潸然泪下。没想到这第一次竟成了最后一次,舞台女王再也没有回来。于是那一夜成了许多上海人心中的绝唱,再难忘怀。
随着娱乐属性越来越浓,情侣们结伴前来现场观赏演唱会,企事业单位组织白领前往附近的人工草皮开踢小联赛。此外,人才招聘会插空在周末举行,阵势绝不逊于小型演唱会。
上海游泳馆建成于1983年,设有比赛池、跳水池、训练池等。2002年4月向市民开放以来,一直是游泳健身者的乐园。
2012年2月18日起,历时2年多改造的上海游泳馆重新向市民开放。焕然一新的上海游泳馆不但继续为上海东亚跳水队提供训练场地,而且将继续为市民提供游泳健身服务。改造后的上海游泳馆外观保持了历史原貌,内部布局和功能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,设施全面更新,舒适性更强,更具人性化和现代气息。此外,上海游泳馆还设有6片羽毛球场。
上海体育场(Shanghai Stadium),又称“上海八万人体育场”,位于上海西南部要脉,是上海地铁唯一的环线号线和内环高架路交汇处。
上海体育场是1997年中国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,同时也是2008年奥运会的足球比赛场地、中超球队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的主场。
上海体育场是目前我国规模较大、设施较为先进的大型室外体育场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。
1998年,上海体育场被评为上海市最佳体育建筑;1999年,又评为新中国50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之一。